学校基本信息
- 办学性质:公办
- 办学类型:理工类
- 直接属于:河南省人民政府
- 招生电话:0391-3986000,0391-3986111,0391-3987225
- 电子邮箱:zsjy@hpu.edu.cn
●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属重点高校
●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
●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河南理工大学(简称“河南理工”;英文: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英文简称“HPU”)始建于1909年,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简称“焦作矿院”;英文:Jiaozuo Mining Institute,英文简称“JMI”)和焦作工学院(简称“焦工”;英文: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文简称“JIT”)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涵盖理、工、管、文、法、经、教、艺术、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是河南省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属重点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全日制在校生40000余人。
学校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焦作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与省会郑州毗邻,交通便利。焦作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山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人文与社会环境。在学校办学历史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地质学家翁文灏、工矿泰斗孙越崎和张仲鲁、张清涟、丁观海、张伯声、邓曰谟、李钟美等众多留美学者先后出任学校领导职务或教授,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学校铸炼形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办学理念、“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严慈,严谨,严格”教风、“勤勉求是”学风和“勤奋务实,爱国爱校”办学传统等核心价值理念,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学校有南校区、北校区、西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是省级园林单位。学校设有22个学院和后备军官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等。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5.83亿元,建有网络中心、电教中心、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电工电子、物理、语言实验中心等48个实验中心(室),1座地球科学馆。图书馆藏书310余万册,另有电子图书资料380余万种(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近90个,全面实行自动化管理,获得省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评估优秀评价。学校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单位,校园网覆盖全校各个区域,获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和“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拥有1座体育馆、3座标准田径运动场、各种球类运动场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完善的文化体育设施。学生公寓和食堂分别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示范性学生公寓”和“示范性学生食堂”。
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设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1个二级学科(方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方向)硕士点;拥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MPAcc)、金融硕士(MF)、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体育硕士、教育硕士8个专业学位类别,在16个工程领域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名师荟萃,鸿儒云集,拥有专任教师2388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者1307人,两院院士12人(含双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和省骨干教师等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1人;还外聘40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专家、院士担任兼职教授。
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和“重品德、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构建特色鲜明的本科教学工作新体系,教育教学工作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建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等57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特色专业、24门省级精品课程等126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承担国家和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0多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87项。近5年来出版包括国家、省部规划教材以及国家级精品教材180部。2017年,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433个,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全国性奖学金1181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荣获“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高校科研实力与考生择校”高考招生咨询大型公益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等称号。
学校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特色学科品牌,提高服务行业和区域水平。建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安监总局、国土资源部、测绘地理信息局、体育总局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67个,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53个,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1项,年度科研总经费突破2.7亿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是河南省较早实行开放办学的高校之一,秉承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办学理念,实施“开放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地区的7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学术活动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文化融合,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共为国家培养16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绝大部分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有不少人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院士或担任省、市和大型企业的领导职务。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百年理工,世纪风华。今天的河南理工大学,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奋力开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为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生信息: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全日制在校生40000余人。 专业信息: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8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57个本科专业,覆盖7大学科门类。 实验室: 教师信息: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名师荟萃,鸿儒云集,拥有专任教师2388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者1307人,两院院士12人(含双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和省骨干教师等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1人;还外聘40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专家、院士担任兼职教授 著名教师信息:李大伟,男,1963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巷道支护技术与采煤。1981.9-1985.7,焦作矿业学院 采矿系 矿井建设专业毕业;1991.9-1994.7,中国矿业大学 建工学院 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2003.9-2006.6,中国矿业大学 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采矿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研究专题为:深井、软岩巷道二次支护围岩稳定原理与控制研究。
工作经历:1985.7-1991.8,平顶山矿务局科研所。
1994.8-2003.9,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负责巷道支护技术与采煤方面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2006.6以来,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从事教学、研究。
完成科研项目:稳定单向铰接U型钢支架研制;焦作矿区程村矿软岩巷道大变形围岩稳定控制试验研究;“梨园矿宁庄井大变形巷道流变控制技术研究”;邢台矿区显德汪矿1191三软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平顶山矿区十一矿丁六皮带下山巷道维修支护技术研究;平顶山矿区十三矿区段煤柱参数合理确定 等课题。
2005年,《松软超高地应力巷道动态叠加支护技术研究》获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动压巷道围岩稳定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近几年,在《岩土工程学报》、《煤炭学报》有关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深井软岩巷道二次支护原理及控制技术》专著一部。 理论主要成果为: (1)建立了软岩巷道二次支护控制围岩稳定原理的第一阶段一次支护弹塑性,第二阶段二次大刚度高强度支护黏弹、黏塑性力学模型。计算得出了大刚度高强度二次支护的最大工作阻力公式。 (2)用锚杆两端对围岩体内锚固区施加的两组夹紧力来考虑锚杆支护对巷道围岩应力状态改变的影响;而描述锚固围岩体力学性质的黏结力和内摩擦角并未改变。建立了锚杆支护对围岩稳定作用机理的弹塑性力学模型。 (3)二次支护的大刚度、一定的高强度是保证围岩应力状态向长期强度和黏弹性流变停止转变的两个条件。当二次支护体强度较大,二次支护工作阻力最大值低于支护体强度时,黏弹性区岩体应力调整至流变停止状态;黏塑性区围岩体应力将最终降至相应的岩体长期强度,巷道处于长期稳定的围岩体应力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