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网通

高考一网通>院校大全>院校详情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市

双一流 本科

院校地址: 校本部: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三元里校区: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2号

学校基本信息

  • 办学性质:公办
  • 办学类型:医药类
  • 直接属于:广东省
  • 招生电话:020-39357999,020-39357088
  • 电子邮箱:zsb@gzucm.edu.cn
直达学校官网
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位于美丽的羊城,成立于1956年,为新中国首批兴建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2000年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是国内首批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非医攻博试点单位,拥有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均为优秀,属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广州三元里、大学城2个校区,占地1377亩,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藏书140多万册,拥有高水平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和大型室内文体活动场所,智能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下设学院14个、研究所(研究中心)14个;全校教职员工4668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国医大师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32人、正高职称408人、副高职称594人、博士生导师157人、硕士生导师791人,教师荣获一系列全国性荣誉称号。 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各类教学基地118个,开设本科专业16个,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制药工程是 广东省名牌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涉及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学、哲学、管理学、教育学8个一级学科;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覆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项下全部二级学科;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其中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招生范围包括全国34个省(区、直辖市)及23个境外国家,已培养近6万名中医药高级人才,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4年学生参加科技学术、文体艺术、实践创业等各类全国性比赛屡获殊荣,一批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深造。 现有各类在校生2.3万人。   学校注重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科技学术创新,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1个,其中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评估中依次名列第一、第三、第五。 有科技部工程中心5个,部局级重点实验室21个,形成复方青蒿素防治疟疾、中医药干预SRAS、脾胃学说、骨关节疑难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南药资源开发等优势领域,近5年获科研资助1950多项,资助经费超 过3.2亿元,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0项。 主办《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3本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 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与企业合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7所,教学医院涵盖广东省内绝大多数大中型中医院及邻省部分中医院。 第一、二、三附属医院形成以20个国家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综合实力居全国前茅,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享誉全国,抗击SARS闻名全球,开创在香港公立医院设立中医临床研究中心先河,2009年门诊821万人次、出院9.2万人次。 学校从1974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外国留学生,先后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接待101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团体(个人),已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成为辐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学术和教育中心。 近年来牵头举办穗台港澳中医药信息交流会和泛珠三角区域高等中医药院校合作发展联席会,建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等中医药文化基地并入选全国科普基地,已成为中医药海外传播重要窗口。 秉承“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广州中医药大学正在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发展中医药学术、造福全人类健康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学生信息:现有各类在校生2.3万人。

专业信息: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

实验室: 教师信息:2003年至今,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师德和学术建设,我校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和奖励的优秀教师,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广东省名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

著名教师信息:陈 群 女,1952年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医诊断学省级重点课程、校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现兼任全国中医诊断学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指导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国家教育部教育评估专家、国家科技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药学刊》、《新中医》编委;《中医药信息》、《中医药学报》特邀专家等。 现主持及参加国家、省及校级教学、科研课题15项;主持研制出版《中医舌诊》、《望诊》、《脉诊》、《中医诊断学全程电子教案》、《中医诊断学网络远程教育课件》教学光盘5部;获省、校级教学科研成果12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副)编出版教材、论著21部;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4名。先后被授予“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女职工”、“优秀共产党员”、“党风廉政建设先进负责人”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徐鸿华 男,1933年3月出生,首席教授, 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药学会广东省药学分会理事,广东中药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特用经济林学会理事,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现任中国药材GAP研究促进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技术顾问,广东省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点科技计划攻关子专题和部(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40篇,主编、副主编14部学术专著,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子专题)、三等奖(子专题)和部、省级等各级科技奖励11项。主讲《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学专论》等课程,主持建设了我校中药资源学科并申办了中药资源新专业。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11名(其中4人在读)。近年来致力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研究与基地的建设,先后主持在广东省建立了阳春砂等19个品种的GAP研究与示范基地,为我校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开发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医、中药强省做出一定的贡献。先后被评为“深受同学欢迎的好老师”、“广东省高教局教学优秀奖”、第四届“新南方教学奖”优秀教师、“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千百十工程”优秀指导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优秀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李赛美 女,1960年4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人才培养对象,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后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广东省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伤寒论》负责人。 长期从事中医经典《伤寒论》教学、科研、临床及学科建设。主讲《伤寒论》、《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激发同学学《伤寒》、用《伤寒》、爱《伤寒》,进一步稳定中医专业思想。连续五年被评为第一临床医学院“最受欢迎的任课老师”,2004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金奖、“新南方优秀教师奖”,2006年评为广东省“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职工“十大标兵”,2007年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擅长应用经方辨治疑难病症,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肝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当代伤寒学术流派研究”,为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寒温并用防治流感(禽流感)中医药方案建立与研究”第3研究者。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并参与省部级教学课题3项。发表论文120余篇,部分译成英文版、日文版。主编、副主编教材著作12部,参编7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教学成果奖5项。 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13名,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应邀赴日本、马来西亚、台湾讲学,并出席法国巴黎第18届国际糖尿病大会。 罗颂平 女,1957年5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广东省政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罗颂平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月经病和不孕症的研究。主持“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获200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及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乙等奖。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生10人,硕士生4人。近5年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中医妇科学》案例式教材(科学出版社,2007)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医妇科学》规划教材。并主编《罗元恺女科述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罗元恺》、《罗元恺妇科经验集》、《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学与内分泌学》、《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等。“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妇科学课程改革的研究”(第二完成人),获2001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曾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十大标兵、获“新南方教学奖”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获“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金奖”;1996年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是国家人事部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获广东省名师称号,2007年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区永欣 男,1939年7月出生,教授,博土生导师。历任基础部主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常务副总编等职,广东省政协第五至八届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美?中国医学研究会学术顾问等职。1993年被省政府授予省名中医称号。 从事中医理论教学、研究和临床43年。研究方向:中西医理论、方法及实践环节的差异。主持卫气病理生理研究等课题,近十年在国家一级杂志发表论文28篇。创建中医基础实验室,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教材5门,培养硕士生12名,博士生20名。主编中医辞典系列工具书共10门。早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省级成果二等奖2项。1985年及1997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荣誉证书。1996年主持的卫气的病理生理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中医大辞典》分别于1997年获部级二等奖(第二)及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组织和领导的“内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获2000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从1989年起区教授受邀赴美国、香港等地学术交流15次,做专题讲座26场。2006年获广东省名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