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基本信息
- 办学性质:公办
- 办学类型:财经类
- 直接属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招生电话:010-83952090,010-83951799
- 电子邮箱:zhaosheng@cueb.edu.cn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 50多年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崇德尚能,经世济民”之才为己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经过几代首经贸人自强不息地开拓和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六大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学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丰台园内,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红庙,地处中央商务区(CBD),以留学生和成人教育为主。 校园占地总面积580亩,建筑总面积3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66万余册,拥有中外文期刊2600多种。 近年来,学校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已形成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为主,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教育设有38个专业,本科招生专业(方向、大类)共34个,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设有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劳动经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信息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外语系、华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体育部、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硕士教育中心等教学单位。 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和建设格局。 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处于国内同领域的先进水平;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会计学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等7个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并获得多项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1563人,其中本科生9762人,高职生350人,硕士研究生2422人,博士研究生237人,留学生421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8371人。 本科招生录取分数始终在市属市管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考研和出国比例不断提高,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平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和丰富大学生发展辅导体系,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系列优秀学生代表和学生群体。 学校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实力,已形成一支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队伍。 现有教职工1401人,专职教师66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近50%,其中教授、教研员等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2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312人。 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315人。 学校从2006年起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每位教师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帮助教师确定自己的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OTA(教师促进中心),得到了全校教师的支持和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教师乐业工程”。 目前,学校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中国“千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1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短期项目获得者2人。 学校积极推进科研兴校战略,鼓励、支持并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投身首都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工作,为首都经济发展服务。 学校承担了众多国家、各省部委和北京市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重点打造了CBD发展研究、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都市国际化、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首都市情民意指数调查研究平台等10余个科研平台。 设有人口研究所、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以及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社会计算研究院、CBD研究中心、世界贸易组织(WTO)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公司研究中心、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27个研究机构。 学校主办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人口与经济》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经济与管理研究》、《人口与经济》是CSSCI来源期刊,学校主办的《当代经理人》等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发行。 学校已与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有学术交流与合作往来。 同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和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公会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举办的会计学硕士(MPA)项目和注册会计师项目,是经国务院学位办和北京市教委批准的第一个在我国境内将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结合为一体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1年学校通过友好院校渠道派遣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近653人出国进修和学习。 学校非常重视留学生教学,自198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学生层次分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等,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中心,2007年开办了全英文授课的硕士班,2011年开办了全英文授课的博士班,每年在读留学生达600余人,来自70多个国家。 学校为留学生汉语教学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将留学生工作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大学的重要标准之一,正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留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为学校留学生教育的跨跃发展打好基础。 学校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实现以博大厚重的大学精神激励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陶冶人的工作目标,不断促进学校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 学校坚持“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的办学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多科性、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的目标开拓奋进。 ;
学生信息: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1563人,其中本科生9762人,高职生350人,硕士研究生2422人,博士研究生237人,留学生421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8371人。 专业信息:重点建设学科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专业。产业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还分别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数量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会计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和经济法学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实验室: 教师信息:现有教职工1401人,专职教师66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近50%,其中教授、教研员等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2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312人。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315人。学校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中国“千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1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短期项目获得者2人。 著名教师信息:杨河清 主要职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点学科负责人 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 获得荣誉 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市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名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标兵 教育背景 留日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 劳动经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保障、人才学、证券经济。 主讲课程 为博士、硕士研究生讲授劳动经济特别研究、证券经济特别研究、货币银行学、人力资源研究、专业日语;为本科生教授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 比较公务员制度。 主要研究成果 2003年以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权威期刊4篇、核心期刊18篇。 论文“论人力资源开发与资源量、资源构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特刊)》 2001.5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2003年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 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重要平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若干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12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2003年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文章“知识经济呼唤‘灰领人才’”获第五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一等奖(2005年)。 《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译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1月。 《社会保障精品译丛》著作之一。该译丛获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国家级奖)。 主持的课题“企业经营者(层)薪酬激励机制研究”被认定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优秀成果(2005年)。 专著《企业经营者(层)薪酬激励机制研究》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年)。 主持的课题“我国人才安全问题研究”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人事人才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薪酬制度的变迁及其特征简析》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国劳动论坛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 主要教学获奖成果 中国劳动学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 主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获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奖(2004)、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 主编的《劳动经济学》(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 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 主编的《劳动经济学》获中国劳动学会优秀教材二等奖(2006);主持的《劳动经济学》课程获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奖(2008)。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副会长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教学与实践分会副会长、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 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企业家协会雇主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职业培训与职工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管理协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 北京市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 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人才协会专家组专家 北京市中外企人力资源协会顾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评审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通讯评审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评审专家 国务院学位办新增博士点、硕士点通讯评审专家 北京市社会高级职称人力资源评审组长 北京市高校高级 职称管理学评审组长 李奇 国籍:加拿大 家庭状况:已婚,一子一女 常住址:美国德克萨斯州College Station (德克萨斯A&M大学) 电话:(美国)979 845 9954(办公室),传真:979 847 8757(办公室) (中国)010-83951779(办公室) 邮箱:qi@econmail.tamu.edu 教育背景: 1991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经济学博士 1985年获得南开大学物理学硕士 1982年获得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本科学士 工作经历: 1991年7月至 1994年6月,加拿大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助理教授 1993年1月至1993年12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助理教授 1994年7月至 1996年6月,加拿大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副教授 1996年7月至 1998年12月,加拿大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教授 1999年1月至 2000年 8月,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副教授 2000年09月至今,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 终身教授 2001年11月至今,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 Hugh Roy Cullen人文科学教授 2002年6月至2012年8月,清华大学(中国)特聘教授 2012年9月至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院长 教学经验: 本科授课:《计量经济学导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前沿》 研究生授课:《金融计量经济学》、《概率和统计》、《固定样本数据方法》、《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 期刊任职: 2004年至2007年,任《Econometrics Journal》主编 2002年至今, 任《Journal of Econometrics》副主编 1997年至2006年,任《Econometric Theory》副主编 2011年至今, 任《Economics Letters》副主编 2006年至今, 任《Econometric Reviews》副主编 1999年至今, 任《Journal of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副主编 2000年至今, 任《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主编 2001年至今, 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副主编 2003年至今, 任《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副主编 荣誉和获奖: 2012-2015年,入选中国“千人计划” 2006年,获“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突出成就奖” 2003年,获国际商务学会美国西南分会“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为《欧洲股票市场的整合:经济和金融联盟起作用吗?》 2002年12月,获计量经济学理论颁发的“Multa Script奖” 2000年4月,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优秀教师奖” 1999年4月,获“安大略总理研究优秀奖” 1998年10月,被选为《Journal of Econometrics》期刊的研究员 1991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1981年,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奖” 2001年,入选《Marquis》人物 2003年,入选《麻省理工学院新闻期刊》人物 1989-2005年期间,理论计量经济学论文发表全世界排名第八位 1989-1999年期间,理论计量经济学论文发表全世界排名第四位 研究基金(部分): 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71133001)230万人民币 参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71131008)200万人民币 主持“加拿大社会与人文基金”项目 79,500加元 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773005)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基金:2万+3万+3万美元 其它: 发表论文120篇,2007年以来发表26篇。出版专著1部,组织会议6次,指导博士18人。 李婧 主要职务 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背景 200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和2003-2004年分别到英国杜伦大学和伦敦大学研修。 主要研究领域 开放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具体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制度、货币合作、货币国际化。 主讲课程 1996年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工作。为本科生讲授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为研究生讲授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等课程。2009年主讲的国际经济学被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多年来为在开放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3年以来开始为本科生英文讲授国际金融学,曾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CPA 合作项目经济学课程和中美MBA合作项目“全球经济背景分析”课程担任中方辅导教师、为美国Averet 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MBA的案例实验课提供课程协调和课堂教学双语支持。2002年以来先后到芬兰Helia 应用技术大学、法国Novancia商学院、芬兰Sein?joki应用技术大学讲授中国商务环境。2007年以来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负责的发展中国家研究生班讲授国际金融、中国文化与中国国情。近几年曾为北大中国中心(China Studies)的美国学生讲授中国与全球经济,为来自法国Lille 大学的MBA代表团、美国Kean 大学的MBA代表团、美国Vanderbilt大学代表团做有关危机与中国经济的讲座。 研究成果 2000年以来,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亚洲金融合作、中国资本管制与开放、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2002年在福特基金项目支持下到英国杜伦大学当代经济研究中心与中心研究人员开展“中国资本管制与资本账户自由化”研究。到目前为止,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关于中国开放经济问题的研究。200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改革基金会招标项目《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前景研究》、2005年完成了北京市教委项目《人民币跨境流通的风险与对策》、2009年主持完成了国际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2011年作为骨干参加并完成了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研究》、《境外企业和个人如何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及境外银行持有离岸人民币头寸问题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稳定对策研究》、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研究》。 出版了专著《中国资本账户自由化与汇率制度选择》、《中国外汇市场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协调发展》、《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以中文、英文、日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代表作包括“解析人民币钉住美元制”、“RMB Exchange Rate Regime: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forms and Exit Strategy”、“从跨境贸易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弱势美元背景下的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汇率的决定因素模式及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对策建议”。 获得荣誉 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006年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人,同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 2010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计划 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