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网通

高考一网通>院校大全>院校详情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北京市

双一流 本科

院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5号

学校基本信息

  • 办学性质:公办
  • 办学类型:师范类
  • 直接属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招生电话:010-68902995,010-68902658
  • 电子邮箱:zhaoban@mail.cnu.edu.cn
直达学校官网
介绍: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投入建设,进入“211工程”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 建校58年来,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十余万名,是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90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140个。 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39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 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2个北京市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系、初等教育学院、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文化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京疆学院等21个院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 共有本专科专业52个。 各类学生总数29,211人。 其中,全日制专科生104人,本科生10,278人,博士研究生511人,硕士研究生4,858人,成人教育学生12,633人,外国留学生827人,已形成从专科生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2,630人,在1,443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275人,副高职称人数517人,博士740人,硕士500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9%。 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 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6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项目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7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7人,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7人,北京市特聘教授29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7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2人,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8个,北京市科技新星33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176人。 学校另有58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    学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4部;学校共有1名教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5名教授获得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2008年我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含合作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68项。 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比赛中均获得了多项奖励。 高层次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7项,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8项。 学校设有90余个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学科技园。 “十一五”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3项,“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21项,“973”计划合作项目10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二单位)、北京市科学进步奖10项,省部级以上奖励68项,科研项目总经费9,517.47万元。 编辑出版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语文导报》、《中学语文教学》、《高教研究》、《教育艺术》等。 学校占地约1,400亩,建筑总面积约68万平方米。 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资产78143余万元。 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文献453.86万册(件),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馆之一。 学校建有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稳定、完善、高效的校园网络已全面开通。 此外,还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目前已同29个国家和地区的16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同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秘鲁皮乌拉大学和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等5所国外院校合作开办了孔子学院。 同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联合培养了九届472名教育硕士。 2006年至2012年10月,共派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1,531人次进行转学分课程学习或带薪实习。 2006年至今,参加国外访学、培训进修、国际会议的教师达2,045人次左右,学生652人次。 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院校之一,每年接收长短期留学生2,500人左右。 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附属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校。 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并多次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生信息:各类学生总数29,211人。其中,全日制专科生104人,本科生10,278人,博士研究生511人,硕士研究生4,858人,成人教育学生12,633人,外国留学生827人

专业信息:教育技术系市级重点建设学科,“基础数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应用数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与汉语言文字学是校重点学科,音乐学院为北京“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实验室: 教师信息:学校现有教职工2,630人,在1,443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275人,副高职称人数517人,博士740人,硕士500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9%。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6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项目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7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7人,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7人,北京市特聘教授29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7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2人,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8个,北京市科技新星33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176人。学校另有58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

著名教师信息:匡廷云 女,1934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 六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在光合作用、光合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等多项。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1962年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获副博士学位。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植物实验室作访问教授,并获得该校授予的“卓越的研究访问学者”证书。匡廷云院士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的首席科学家。林群 男,中科院院士,1935年7月生人,原籍福建省福州(连江),无党派人士,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他于1993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1999年评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1999年曾连续两届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领导小组成员,我国筹办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筹备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 林群院士是我国在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研究领域内著名的数学家、学科带头人。七十年代以来,他在对微分方程求解的加速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果,形成了系统理论,被国内外同行公认为“开创性的工作”,并被列为“当今最有希望的三种加速理论之一”。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于2001年获得捷克科学院数学成就奖。 林群院士的学术造诣、学术地位与学术影响,以及他与我校多年的合作基础,应杨学礼校长邀请,林群院士作为特聘教授于2001年3月来我校工作。 宫辉力 男, 1956 年 9 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莫斯科心理师范大学名誉博士。 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中心特聘研究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水文计划专家,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Water Research 亚太区编委会专家,《自然灾害学报》、《地球信息科学》副主编,《工程勘察》、《山地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等核心期刊编委。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地理学会理事长。 1986、1993、1996年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环境学院)本科、硕士、博士毕业,1996-1998 北京大学遥感所博士后。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生态过程分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教学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 “863”、国家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联合主持中法政府间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在Water Research、J. Systems Science And Information、《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170 余篇;《城市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1998中国特大洪灾遥感图集(中英文版)》、《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等专著、图集十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技进步奖7项。 方复全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持人,科技部973计划“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核心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主持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以来发表SCI论文5篇。 完全解决了四维流形到欧氏空间中的实现问题,填补了著名惠特尼理论(1944年建立)的空白。部分解决了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两个公开问题,成果发表在顶级数学杂志《数学发明》上,被他人写入数学史《 20世纪后半叶的黎曼几何》,相关成果被国际数学家大会两个报告重点引用。研究了四维空间上的微分结构问题,相关成果被他人写入美国数学会研究生教材。 戎小春 男,1954年生人。1982年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1984年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6-1990年,戎小春至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授。 他在留学期间,专心致力于微分几何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在微分几何研究方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国际上著名的微分几何学专家,曾应邀在2000年第一届美国Scandinvian国际数学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作45分钟报告,并获得应邀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做45分钟报告的殊荣。 戎小春于2000--2002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长江学者,有资格在国内申报院士。戎小春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多次表示愿为母校发展效力。2001年7月,他接受我校邀请,受聘为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李乐攻 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离子转运和信号感应研究,具有在加大伯克利多年的研究经历,发表了SCI (IF>5) 论文近20篇,刊登在Nature Genetics, Plant Cell, PNAS, JBC., Plant J.,Plant Physiol.等学术期刊。 主要贡献:发现、命名了第一个植物镁离子和生物碱的转运体;随后解析了线粒体定位的双功能镁离子转运体,其缺失可导致雄性不育的重要生理机制;发现植物钾通道残基偶联突变改变离子流向的秘密;建立了低钾信号感应的正、负调控网络或途径;合作揭示了水稻耐盐的新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