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基本信息
- 办学性质:公办
- 办学类型:医药类
- 直接属于:北京市人民政府
- 招生电话:010-83911084,010-83911085
- 电子邮箱:zhaoban@ccmu.edu.cn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已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 现任党委书记李明教授,校长吕兆丰教授。 学校校本部设有10所学院,包括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护理学院、燕京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学校现有18所临床医学院暨附属医院,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第九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第十临床医学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第十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医学院)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校还设有34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 学校学科力量雄厚。 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 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本专科专业齐全,设置的七年制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包括儿科方向)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医学实验学、法学(卫生法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等16个专业。 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14个专业。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509人,其中研究生2585人,长学制学生1529人,本科生2996人,高专高职生2056人,留学生343人;成教学生4473人。 学校培养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目前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12名市级教学名师。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近五年学校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等。 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180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789项),累计科研经费11.5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8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北京市科技奖3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19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吴阶平医学奖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145项。 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口腔生物医学、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务人员31363人(校本部1555人,附属医院29808人)。 有院士5人,特聘顾问11人,正高职称1654人,副高职称3051人。 其中教授548人(校本部94人,附属医院454人),副教授994人(校本部167人,附属医院827人);博士生导师342人(校本部72人,附属医院270人),硕士生导师723人(校本部114人,附属医院609人)。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135.1万平方米(校本部24.7万平方米,附属医院110.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2.6万平方米(校本部29.5万平方米,附属医院18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2.2亿元(校本部13.6亿元,附属医院138.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9亿元(校本部9.4亿元,附属医院13.5亿元);图书馆藏书122.7万册(校本部77.0万册,附属医院45.7万册);住院病床16670张。 学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辅助设施,建有图书馆、档案馆、医学实验与测试中心、信息与通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临床检测中心、实验动物部、学报编辑部、校史馆、生命与健康博物馆、后勤服务集团、校医院等健全的技术服务平台。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 先后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 目前,我校聘请的外籍专家共13人,聘请的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客座教授54人;在校学历教育海外学生380名,覆盖40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海外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 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 建校50年来,学校形成了“扶伤济世 敬德修业”的校训、“爱国奉献艰苦奋斗 救死扶伤 严谨求实”的校风和“勤学 博思 求精 创新”的学风,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文化标识系统。 同时,不断以首医人的奋斗历程丰富着“首医精神”的文化宝库,激励着首医人继续团结奋进。 校党委始终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冲锋中建先锋”的党建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学生德育和教育管理工作。 2007年,学校获评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 全体首医人求真务实、齐心协力、自主创新、和谐发展,正在努力将首都医科大学建设成为立足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 ;
学生信息: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509人,其中研究生2585人,长学制学生1529人,本科生2996人,高专高职生2056人,留学生343人;成教学生4473人。 专业信息:外科学(神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 实验室: 教师信息: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务人员31363人(校本部1555人,附属医院29808人)。有院士5人,特聘顾问11人,正高职称1654人,副高职称3051人。其中教授548人(校本部94人,附属医院454人),副教授994人(校本部167人,附属医院827人);博士生导师342人(校本部72人,附属医院270人),硕士生导师723人(校本部114人,附属医院609人)。 著名教师信息:院士: 汪忠镐,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37年,浙江杭州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学组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和青年奖评委;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和印度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会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脉管杂志副主编;国际血管联盟副主席和顾问;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创始主席。 汪忠镐教授曾在哈佛、耶鲁、Johns Hopkins、Duke和Stanford大学等国外50余所大学做过报告,发表论文300余篇,编书9部,参与编书5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10项。目前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863课题一项。于1996、1998、2002和2004年分别获国际脉管学院、国际血管联盟、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和印度总统颁发的研究成就奖、功勋奖、终身成就奖和为发展血管外科事业和亚洲血管学会的成就奖。1996年获国际脉管学院首次颁发的每年一度一人的研究成就奖,被美国传记学院列入世界500名人之一,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1997年,美国传记学院再次授予他世界终身科技成就奖,1998年在十八次国际血管联盟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血管联盟副主席,授予国际血管联盟功勋奖。 汪忠镐教授是教育部委派的新中国首批赴美国学者之一,于1979年在美国Duke和北卡罗来那大学任访问学者,1981年回国,六年后因他在布加综合征方面做出了杰出工作而受到该大学外科主任Collins教授邀请,返校作专题报告,并被聘为Roscce BG Cowper客座教授。40多年来,他先后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安贞医院、北京大学第八临床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创建了血管外科或血管外科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瘤体切开、重建血管法治疗腹主动脉瘤、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脑缺血和以血管重建术治疗糖尿病肢体缺血等。他发现中国人血管病的病谱与西方人存在明显差异,认识到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开拓崭新的研究方向,为此他对布加综合征进行了20多年的潜心研究,流调人口68万,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由其创立的肠-颈、肠-腔-颈胸骨后转流、侧径根治、手术与介入联合破膜、支架加肠-腔转流、肠-腔-房转流、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扩张和支架等新术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推广,开创了布加综合征诊治的新局面。汪忠镐教授还创立了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至今收治布加综合征病人逾千例,有关成果为《黄家驷外科学》,研究生教材《外科学前沿和争论》和《美国脉管教科书》等增添了新篇章。《牛津外科教科书》也引用一页,他以单枚升主动脉支架成功抢救了全主动脉夹层、狭窄和破裂病人和以少创法治愈主动脉弓动脉瘤,实现了腔内治疗的新突破,为此应邀在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和韩国等多所大学作报告。他首创自体大网膜内皮细胞和骨髓细胞种植人工血管,成功应用于临床。 汪忠镐教授自1986年起,针对临床应用静脉型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严重低下的问题,开创了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研究,用大网膜内皮细胞和骨髓细胞进行人工血管高密度种植,实现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内皮化、百日通畅率达100%,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汪忠镐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了动脉造影的研究,由其撰写的《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腹腔内脏动脉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是我国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发展的起步点。此后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分别于1983、1992、1995、1996、1998年率先在国内成功完成了下腔静脉破膜、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带膜支架血管治疗股动-静脉瘘、颈内动-静脉瘘、腹主动脉瘤等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所研制的国产腔内血管填补了当时国内在该领域中的空白。2001年用支架型人工血管分别成功抢救了全主动脉撕裂伴心肌缺血和主动脉弓动脉瘤病人,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为此应邀在美、日、比、意等国做了专题报告。 1971年首先创用自制球囊导管治疗动脉栓塞病变,经过技术推广,使救肢率 (Limb salvage rate) 从36%提高至90%;以此法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时避免了开腹,围手术死亡率从46%降至10%。在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研究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这一危急重症,在国内首先提出该疾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使该病的围手术死亡率从75%~90%降至9%,在冯友贤《血管外科学》中独立成章。他亲自治疗少见和高风险的颈动脉体瘤70余例,国内外少见,并为此创用3种术式重建颈动脉,使阻断血运时间减半,并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他发现当大动脉炎患者的颈部4根动脉均阻塞时,绝大部分病人的颈内动脉竟仍通畅,据此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施行升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的可行性,并首先完成此术,获良好疗效,在英国《脉管病理学》中成章。他还发现,在95%以上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股深静脉仍通畅,从而为该病的治疗提出和完成了耻骨上大隐静脉转流术式,取得良好疗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1925年出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6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党员。 王忠诚院士,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世界卫生组织(WHO)神经外科专家咨询团委员,国际脑研究协会成员,美国、日本神经外科学会名誉会员。 王忠诚院士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教学、预防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他做手术近万例,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主持完成国家攻关课题7项;领导了中国六大城市及21省市自治区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获国家级奖励8次。 翁心植,男,1919年5月10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浙江,技术职称:教授、主任医师,行政职务:所长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 专业特长:呼吸病学 主要学术成果: 1.肺心病灌注肺血流损伤与右心射血分数变化的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 1991 2.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室射血分数对慢性肺心病右心收缩功能评价的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名 1991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慢性肺心病不同发病阶段的右心功能及其演变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 1992 4.慢性肺心病不同发病阶段的氧动力学状况及其演变 北京科市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 1993 5.机械通气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效应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名 1994 6.肺心病伴发冠心病18例病理与临床对比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名 1995 7.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的病理学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名 1996 吸烟与健康研究成果: 1. 我国50万人口吸烟抽样调查的分析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名 1986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名 1986 2. 吸烟与健康的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二名 1987 3. 关于吸烟危害健康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二名 1989 4. 被动吸烟对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影响及肺灌注液中ACE与肺损伤的关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二名 1991. 张金哲,男,1920年9月,籍贯:天津,政治面貌:中共党员;职称:教授;从事学科:儿外科 现任职务及兼职:亚洲小儿外科学会理事;太平洋地区小儿外科学会地区主席;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辑顾问;美国小儿外科杂志编辑顾问;国际小儿外科杂志编辑顾问 张金哲教授是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培养了不少中国第一代小儿外科骨干人才。著书30部,论文150余篇。有不少技术创造与革新:张氏钳(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张氏瓣(胆道反流手术),张氏膜(肛门直肠手术)等均为国内外引用与推崇。均获科研成果奖。张教授自50年代以来一直热心于科普工作,成绩突出,被全国科协授予“突出贡献科普工作者称号。著有《名医谈百病》的《婴幼儿疾病》等科普小册子10余种,科普文章50余篇,常在电台广播。 胡亚美,女,1923年3月出生,籍贯:北京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职称:教授;从事学科:儿内科 学术成就: 1.在儿童白血病的诊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小儿ALL五年无病生存率达74.4%,属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荣获1995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六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国家新闻出版一等奖。此外尚有多部专著出版。 3.曾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多次荣获科技成果奖。